就让他们在此处荒芜,后会有期。

四季列车

《最后的菜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原著读后感

略微剧透 全是杂感 慎

……
原著小说是之前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断断续续看完的,时间紧促,见缝插针地看,日语不好,看得很慢。


然而看的时候,是完完全全、一丝一毫都进入到剧情里面去了。作者讲故事的的风格很有感染力,很多的探寻、追溯,全部是扑面而来的生动。纵是忙碌中闲暇阅读、隔了一些时间,重拾起来轻松就能进入。当然也还有我一小部分的、非常易感的缘故,喜欢细节,在琐碎的东西里不住反刍,进去是容易的,出来却未必,所以愈加容易陷入。


看完后记,合上文库本的最后一页,再左翻翻右看看,又生怕遗漏了哪一处,也舍不得离开故事,被震撼被感动,更重要的是被温暖。
书里有料理贯彻,而料理是带有温度的。开始的蛋包饭,到大日本帝国菜谱的春夏秋冬四季菜谱,大大小小总有近三百个菜名。说来也奇怪,食物组合动词形容词就能让人想象出少许的味道,但每一道道料理的烹饪方法都不同,所以才有菜谱出现的必要;更重要的是每一道料理都有内里的故事,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地方吃,全都是会留下不一样的回忆,那当然的,吃起来是不一样的滋味。


基于这些理由,或许才有了这部作品温暖的基调。是佐佐木充替人做最后的料理让他在人生的终点回味往昔的动容,是发小柳泽健在自家中华餐馆里流露出的阳光与对充的关心,是山形幸决意要去见杨晴明把相隔数十年的恩怨撇清的坚定,是山形直太朗把食谱的最后的一道菜都改成亲人朋友的最爱的温柔和爱意。


怎么看都是相宜,一打开就是恰到好处的温度。



开始看书的时候对书的梗概了解并不多,都是知道二宫出演消息的那一天之后各种道听途说。我是一个慢热散漫的人,总是不断不断滞后,以至于——在上映前两个月才把小说看完。


而看的时候又是有意识地、分现代和满洲两条线去看。主角中心就是佐佐木先生,至于满洲线就看得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故事了。这样的阅读方式倒觉得真实一些,因为是跟着获悉找寻的思路看下去的,会比双线穿插看有趣一些,有种探秘的感觉。


而这样看下来后,一个最大的感触是佐佐木充、比起是主角,更像一个牵连。他要去承载以前,本不属于他的古老故事,而在那样的不断探访后,终于有所得,以至最后才明白事情的原委,包括自己的身世,原来不是浮萍无依。总是血脉相承,正如故事的结尾,他在惠比寿的土地上继续生活生长着。


各种简述上都写佐佐木充是个只相信自己的人,抱持着料理人不需要感情,钻研精髓就是所谓真谛这样的信念,不对外人敞开心扉。无风无浪,哪怕被故事推动着向前,其实都很难看出他的感情变化。


但是积微成着,故事体现的或许是一个转机,一个能让佐佐木走向未来的肯綮。


这也是我很想看到二宫表演出来的地方。


前几天的杂志访谈,他说拍摄时“像是明明很想去,但只有自己一人请假后翻看春游的回忆录像的感觉。”这个比喻太妙了,看完原著,真的就像在看回忆录,饱含各样感情。


所以就愈加期待,每翻一页都是鼓动,渴望着他每次带给我的惊喜。


最爱的情景是佐佐木最后回到孤儿院里,白雪纷扬,想象中就是重回故地的感喟。一个是为儿童写的菜谱,一个是为人生终点所作的料理,老少呼应,更显得时光荏苒又熠熠生辉。



而且还要强调的是,书中没有一点右派影子。不涉及什么敏感的成分。有的是反思和警示。
出现的很多人名地名都是中国的,所以倍感亲切。看到哈尔滨马迭尔宾馆那里,百感交集。




四季列车,寒来暑往。穿梭岁月,但掩不掉的是情感。
误会和隔阂可以被消除,未知和未明能够被确凿。那么多个四季,但是通往终点的一班列车,也始终只能走一程料理人生的酸甜苦辣。
很喜欢直太朗在菜谱上写的卷首语:
「包丁は父
鍋は母
食材は友
レシピーは哲学
香りは生きる喜び
できた料理は、君そのもの
それを食べすは、君思う人」

诗一样的韵律呢。

十分期待上映了。
ラストレシピ大ヒットお願い🙏🏻💛


评论 ( 2 )
热度 ( 9 )

© 把耳机缠好啊 | Powered by LOFTER